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z6com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蔡红晴:海南茶文化考察报告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编者按:本文为2025年度海南茶文化考察第三篇个人报告,作者为国投创益公司原财务总监。

 

蔡红晴

 

2025年1月7日至16日,我有幸参加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院对海南茶文化的考察,考察团历时9天,足迹遍布海南省主要产茶区,走访调研了与茶产业和茶文化相关的地区和单位,与当地政府、企业、茶农进行座谈和研讨,并且还前往海南省其他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如沉香、咖啡等企业参观调研,整个行程安排紧密、考察内容丰富饱满,使我这个“茶小白”每天都在新奇、感慨中渡过,即增长了见闻,又深化了对茶文化的认知。无论是在白沙茶园还是在水满乡的茶厂,细细品味茶汤时,总会被这片叶子的魅力折服,茶树叶片的蓬勃生命力,成为我考察中学习和成长的动力。每一次探究皆源于热爱,心怀感激,满载而归。现就考察所思略作记述,以成此报告。

 

一、海南茶的优势和曾经的辉煌

海南岛是我国最南端的茶叶产区,地势中间高耸、四周低平,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了环形层状地貌,兼具低纬度、高海拔的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全年日照充足,长夏无冬,多雨多雾,光热水资源丰富,土壤微酸、深厚肥沃。陆羽《茶经》所述好茶生长环境——“上者生烂石”、“野者上”、“阳崖阴林,紫者上”,与此地天然契合。白沙70万年前陨石坑与高山雾气交织,更孕育出独特的高山云雾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茶树生长快、采摘周期长、单产量高,堪称我国茶树生态最优区域之一,形成三大核心优势:

image.png

优势一:生长环境优

琼中素有"三江之源""天然氧吧"美誉,五指山、黎母山脉连绵,热带雨林密布,昌化江、万泉河等水系滋养,地势起伏间云雾缭绕,土壤富含有机质与矿物质,为茶树给予绝佳生长环境。

优势二:茶叶品质好

早春茶"香气清高显栗香,滋味醇爽有回甘",得益于土壤高有机质与矿物质含量。茶树叶片大而薄软,内含物质丰富,品质尤为突出。

优势三:上市时间早

早春茶采摘季较国内多数产区提前约3个月,12月即可采制。北京吴裕泰等知名茶企曾长期采购海南早春茶,印证其"中国最早春茶"地位。

海南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琼台志·土产》(明正德六年)载:“本岛向无人工种茶,本岛所产茶叶皆采自野生茶,其中最有名之茶为五指山水满所产,树大盈抱,气味清醇。”

新中国创建后, 1959年在海南建立了国家红茶出口货源基地,成为中国当时最大茶区之一,海南红茶在世界茶商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曾远销欧美,风靡一时。1985年海南红碎茶(云南大叶种与海南大叶种融合)获英国世界红茶评比金奖,年出口创汇达百万美元,与广东英德红茶齐名。1990年前,海南农垦累计产干毛茶6.36万吨,出口4万余吨,创汇7000余万元,却鲜为国人所知,可谓"墙内开花墙外红"。然90年代中后期外贸体制改革后,统购统销时代成为历史,海南茶直面市场冲击,因出口受阻、国内绿茶/乌龙茶消费主导等困境,产业迅速衰退。

 

二、海南茶开展的制约因素

在考察时,与各方人员的座谈研讨中大家的共识都是海南茶生长自然环境优良、茶叶品质好,但就是没有实现经济价值,究其原因,主要以下几点因素了制约了海南茶的开展,使海南茶产业始终处于不断在追赶,却永远无法超越的局面。

1.茶园种植规模萎缩,科技投入不足

茶园的种植面积由90年代初的最高12万亩,缩减到现在近4万亩,在考察中分析到海南种茶面积的缩减,既有市场需求变化的因素,也有产业转型的原因,如红茶转绿茶和改种橡胶,同时大量引入外地种茶树,这些茶树不太适应海南气候,秋冬时节呈现水分不足、枝条干枯的现象,所生产的茶叶无法与原产地的茶叶竞争,茶叶同质化严重,很难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另外海南大叶种茶树的种植面积减少,对海南大叶种这一本土原生珍贵茶树资源的认识不够,技术提升不足,缺乏自信,大叶种品种的稀缺性与独有的风味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利用,而引进高产、高香的外来品种又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弱化了海南茶的市场竞争力。

2.农垦体制僵化,管理效能低下

当地龙头企业农垦集团所属的茶场,占整个海南岛茶场的半壁江山,但计划经济遗留的体制问题突出:茶园管理人力和科技投入不足,茶园产业化水平低,茶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茶园老化严重,使整个茶园产量减少。在调研中发现被当地人称作“阿公茶场”的国营茶园管理粗放,不管是管理模式还是茶园产量与当地民营茶园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样的土地、同样的树种,从广东来海南寻找商机的茶商充分利用海南自然环境,改进茶树种植技术,提高产能,而国有农场的茶园,在考察中看到是树枝干枯,无人管理。

3.产能严重闲置,效益持续低迷

在考察中分析到海南农垦白马岭茶叶公司,2022年投资近亿元的全自动流水茶叶生产线,自完工投产后,不断面临原料茶青不足的情况,产能利用率极低,一年的产值仅有1000万元左右,工厂有员工100余人,如此低的产值再考虑折旧及人工成本,工厂实现盈利的可能性较低,企业效益无法体现,严重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开展,在调研白沙县的农垦工厂时,也分析到由于原料茶青持续不足,企业的产能无法有效发挥,从农垦集团整体效益情况来看,持续的低效益势必会影响到整个农垦集团对茶产业的投入和战略规划,未来存在茶园种植缩减,面临改种其他高附加值农作物的风险,危及茶产业振兴。

4. 茶叶品牌散乱,营销体系缺失

在考察中,每到一个茶园每参观一个茶企,都会有一个自己的独有品牌,这些品牌小而散,缺乏有组织的品牌建设规划,不管是绿茶、还是红茶,海南茶的市场影响力有限,在全国十大绿茶和十大红茶均没有海南茶的身影,产品销售各茶企各自为阵、分散经营,无法形成规模效益,产品的销售无法走出岛内市场。

5.茶旅融合不足,文化资源待开发

海南作为旅游资源大省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且在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南洋文化等方面都有深厚的积淀,但在考察时发现与茶产业结合的文化宣传、茶事体验、生态观光等茶文旅融合开展不足,如2022年习主席参观毛纳村后,旅游带动的茶旅融合项目成为毛纳村的主导产业,但在考察时发现,旅游与茶文化的融合与互动还未形成,在习主席曾经炒茶的地方也仅是顺利获得照片来展示,游客只能是看图片分析当时的情景,没有建立相应的茶制作体验区,让游客在感受主席殷切关怀的同时,也可以深度参与,亲自体会采茶、制茶的过程,将旅游和茶文化相融合。

 

三、海南茶产业开展的建议

海南茶叶种植面积、总产量和总产值都偏小,在全国排名属于未位,当今中国名茶荟萃,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海南茶想要在市场中有一席之地,必须努力提升产品品质,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优势,定位带有海南基因的名优高档茶。

现代茶叶产业链主要由种植、加工、流通、消费等四大基本环节构成。下图为茶叶行业产业链构成图:

 

 image.png

 

茶叶业链的起点是种植环节,它直接影响到茶叶产品原材料的供应数量与品质。在考察中分析到海南省政府印发的《海南省大叶茶全产业链开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中,明确要充分发挥海南茶产业种质资源、生态环境、产品特色、民族文化等优势,挖掘海南大叶茶的优异特性,按照“小而美、美而精”的开展思路,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开展之路,构建海南大叶茶全产业链。


image.png

1.扩种本土大叶种,强化基因优势

海南大叶种具有生长快、抗病虫强、适应当地气候等特性,年可采7-8轮,与中小叶种相比,属于芽重型品种,更适应于海南高温、高湿、干旱地区种植,利用海南独有的气候优势,加大科技投入,探索顺利获得生物技术来提高茶树产量,以弥补茶园种植面积有限的短板,另外加强种质资源研究,提升茶叶品质,在制茶工艺方面突出海南特色,将海南大叶种作为海南茶不同于其他省份茶叶的独有基因,不管是野生大叶种基因的测序还是有机茶青的溯源追综,这些都是突出海南大叶种的独有特性,为走高端和精品做准备,海南茶要走“小而美、美而精”的开展思路,重建海南大叶种茶形象或许是最好的出路,借助海南自贸港,让更多国内外友人喝到一口正宗的海南茶。鉴于这一茶树品种制作红茶的明显优势,海南大叶种将来完全可以生产出高档红茶,跻身中国名茶之列。

2.有助于茶园混改,建设智慧生态茶园

农垦的茶园实行承包管理的方式,引入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加大对低产茶园提升改造,规范茶园种植管理,全力推广生态茶园建设,加快智慧茶园基地建设,顺利获得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打造生态友好的茶产业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同时在茶场召开茶产业与茶文化的融合延伸,可以借鉴隆苑咖啡庄园的共享农庄的经营理念,将茶园的经济利益与茶农的收益紧密结合,坚持绿色生态种植,推广有机茶叶生产,确保茶叶生产的可持续性,以提高茶叶的产量。

3.标准化生产,提升加工效能

在农垦茶场召开混合所有制改革,引进激励机制,实施优势互补,培植龙头企业,合理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利用海南自贸区的优势召开来料加工或进料加工,同时利用设备先进优势可召开为本地茶企代加工的业务,以提高设备利用率,最大限度的提升产能和企业效益,把茶产业打造成为农垦集团的核心业务。为全面提高茶叶产业综合竞争力,持续推进茶叶产业经营的产业化,努力提高茶叶产业化水平,参考其他省份的做法,统一海南绿茶和红茶的加工工艺,制茶工序更标准化、精细化,有效提高海南茶品质和稳定性,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标准化生产是加工环节的未来趋势。

4.整合品牌资源,拓展消费场景

海南茶企应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顺利获得多渠道的品牌推广、品牌故事的讲述和品牌价值的传递,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南茶品牌,以鹧鸪茶(博鳌亚洲论坛国礼)为核心,讲好"中国最早春茶"故事,开发年轻化茶饮、中老年保健茶(如沉香茶)等深加工产品,构建全渠道营销网络,独具海南特色的保健茶品,将成为拉动海南茶叶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5.深化茶旅融合,激活文化IP

茶旅融合是近年来各大茶区的主攻方向之一,顺利获得将茶产业结合地方旅游资源,推出系列茶文化旅游线路、茶文化活动等,吸引游客前来体验,设计茶文化主题游线(采茶-制茶-品茶体验),在毛纳村等景区增设互动项目。利用海南岛冬季资源丰富游客激增的时机,大力推销海南早春茶,让每个游客都能成为早春茶的推销员,将老爸茶、鹧鸪茶文化融入南洋风情体验,打造"离岛必购伴手礼"。

 

四、结束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健康产品和品质生活的追求在不断开展,市场对优质茶叶的需求也愈加旺盛,这为海南茶产业开展给予了广阔的空间。当然,海南茶产业的开展还是要靠政府指导、企业经营、媒体推广,走创新开展之路。九天的考察,对于海南茶企的分析非常有限,但考察中所遇见的所有茶人,不管是扎根海南茶产业开展的本土海南人,还是因为喜爱茶上岛的“新海南人”,他们对茶产业、茶文化的那份执着和坚守,在考察时也时刻打动着我们考察团的每个成员,相信在他们持续的努力下,依托生态禀赋与文化特色,海南茶必将以"精而美"的姿态,从海岛走向世界,成就"一叶倾城"的新传奇。



  
上一篇: 黄西谊:聚焦海南农垦茶业
下一篇: 返回列表
X

合作研讨: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