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硕:在地文化视角下海南茶文化概念的当代建构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编者按:本文为第四篇海南茶文化考察个人报告,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硕士生、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工作人员。
赵硕
经过为期十天的海南茶文化考察,笔者对海南茶文化的历史和现状有了初步分析,对海南茶文化概念也产生了理论上的兴趣。本文以海南茶文化的古今变迁作为切入点,借助在地文化的概念框架,结合考察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谈一谈为什么海南在过去没有建构起海南茶文化概念,在当代有望逐步建构起这一概念。
一、如何理解海南茶文化概念
段义孚在《空间与地方》(1977)中指出社会科研家试图使用文化作为一种解释要素,阐释和组织空间与地方。[[1]]文化实际上是由文化主体、文化自身和产生文化的土地这三部分共同建构的客观现实,在理解地方文化概念时,应当从这三个方面进行阐释。美国社会学家罗兰·罗伯逊在1992年提出“全球在地化”的概念,即“全球化”和“在地化”之间构成了一种双向的过程。“在地化”并不是“逆全球化”,而是对“全球化”的一种转向,反思“全球化”在文化向度上对地方文化的冲击,强调地方文化自身的特性和价值。[[2]]
段义孚和罗兰·罗伯逊理论中提炼出的“在地化”概念具有理论上的普遍价值,因此笔者在分析海南茶文化概念时,主要将海南茶文化作为一种在地文化去把握。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地化”(culture in itself)和“本土化”(culture for itself)是一对并行的概念,前者是指文化在对象自身中阐发的过程,后者是指文化外赋于对象的过程。笔者认为海南茶文化概念的历史积累和当代建构,可以概括为从古代的“未开化”到近代的“本土化”,再到当代的“在地化”的演变过程。
二、过去存在海南茶文化概念吗
过去存在海南茶文化概念吗?在这里“过去”的时间范围是指当代之前,也即新中国创建(1949)之前。“过去”不是模糊一片、没有界限的,大致可以分为古代和近代两大部分。如果笔者试图论证海南过去不存在茶文化概念,就需要指出无论在古代和近代,海南茶文化概念中的“文化本身”“文化主体”和“文化地方”三部分中的至少其一是缺失的,由此才能得出海南茶文化概念在过去尚未建构起来的结论。
古代的海南是“未开化”的。这一时期的海南茶文化,既没有开展茶文化的主体人群,也没有留下成熟的文化遗存,甚至作为文化空间的地理区域几乎都是未经开发的。从海南建制沿革中不难发现,海南在过去作为“南服荒缴”“越郡外境”,不断以来都处于政治经济文化圈层的边缘,缺少有效的开发和开展。虽然确实有当地土著黎族居民利用、饮用茶的历史记载,但主要还是以野生利用方式为主,没有形成成熟的人工种茶、制茶的工艺传统,甚至到了清中期以来,仍有“本岛向无人工种茶,一般所饮之茶多仰给于外。本岛所产茶叶,皆采自野生茶树”的相关记载。[[3]]海南当地物产丰富,岛民不需要额外劳作就能够获取所需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南地区的开发和岛民的性格特点。同时黎族只有语言而没有形成文字,即使古代黎族人民在茶道层面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著书等可靠的历史遗存。因此无论是从自然技艺还是从人文理念来看,都很难说古代海南的历史进程中建构出了海南茶文化概念。
本次考察期间时不时看到一些有关古代海南茶文化的宣传展览文字介绍,其中的重点非苏轼被贬海南这段历史莫属。苏东坡在海南确实留下了诸多文字与事迹,比如《汲江煎茶》一诗中的“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体现了苏东坡对烹茶用水的讲究。结合苏东坡豁达开朗的个人形象,也不难从诗中解读出一种苏东坡式的茶道与人生境界。今日的海南人可以“接着说”,继续阐发此思想,并将之补充到当代海南茶文化中去。
笔者更想指出的是,结合苏东坡被贬海南的历史背景来看,这里的“海南茶文化”实际上有着很大的偶然性和依赖性。以苏东坡为代表的宋朝官员由于政治斗争失势,被排挤出内地核心圈层,流放到尚未开发的南部边缘地区。由于行政官员自身也是知识分子,这一流动客观上促进了内地主流文化传播出去,其中也包括茶文化的传播。即使这一传播帮助海南开展了茶文化,这种文化也是一种短暂的、不稳定的形态,苏东坡等对历史上海南茶文化做出的实际贡献是存疑的。
近代的海南茶文化是“本土化”的。对外交往的扩大使得海南出现了老爸茶、咖啡等茶饮文化,这些茶饮文化本身并不起源于海南,而是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化在海南当地落地生根。笔者曾分别走进海口的老爸茶馆和万宁的咖啡产业园文化馆,分析到这两种茶饮文化在海南的开展历史。在下南洋的时代背景之下,许多海南人纷纷出海寻找出路,移居到东南亚,由此形成了庞大的侨民群体。在移民、归侨这两大群体的地域流动中,西式茶饮文化由此传入海南。不同于岭南地区的早茶传统,老爸茶文化更多受到了西式下午茶的影响,将西方的茶饮方式与海南的本土食材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海南特色的茶餐饮文化。在海南话中,老爸茶叫作“唠叭爹”,咖啡叫作“歌碧欧”。海南是我国最早种植咖啡的产区,在归侨和当地人民的努力下,咖啡文化在海南逐渐传播起来,咖啡产业也成为海南的重要经济产业。
相比于传统农业社会时期海南地区的边缘化,在近代海南的地理区位反倒成为自身的独特开展优势。不同于古代海南茶文化“未开化”的被动状态,近代海南茶文化的开展似乎呈现出一种主动的姿态,处在南洋和海南之间的侨民群体,将外来茶文化与海南本土结合起来,融合出海南茶文化的新形态。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侨民作为海南茶文化的文化主体,将外来文化融入海南本土中去,形成了敢于开拓、勇于冒险的精神风貌。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有理由认为海南茶文化的概念在近代没有建构起来。就文化主体而言,侨民对海南茶文化的建构主要停留在经济活动层面,在理论层面的建构仍处于一种不自觉的状态。就文化本身而言,这一时期海南茶文化的表现形式是西式茶饮文化,与传统茶道存在着形式和内核上的区别。基于这两点,笔者认为在近代时期海南茶文化概念在“本土化”的意义上有所开展,但还没有建构起来。
三、海南茶文化概念如何建构
完整的海南茶文化概念在过去没有建构起来,因为这一概念的建构并不是一蹴而就、从无到有的,背后离不开长期的历史积累。毫无疑问,海南茶文化概念的建构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应当将其纳入一个更大的时间维度和更宏观的文化演进视角去考察。正是基于此,我们欣喜地看到:当代海南人民已经有意识地关注和建构海南茶文化概念,他们为此作出了种种努力和贡献。
当代的海南茶文化是“在地化”的。考察让笔者真切感受到海南茶文化作为一种在地文化,正在实现其概念的当代建构。与前文的论证逻辑一致,笔者试图从文化主体、文化自身和文化地方三方面论证海南茶文化概念在海南的当代建构,即海南茶文化成为在地文化的这一过程。
从文化主体来看,无论是海南地方政府、海南教育界还是海南茶叶界从业人员,其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背后体现了海南人民对于海南茶文化开展的主体意识和自觉状态。海南茶文化概念的建构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有助于和指导。考察期间笔者分别参加了五指山市和白沙县政府组织的茶业开展座谈会,分析到地方政府对于茶产业开展、茶文化传播有着相当明确的思路,比如五指山热带雨林大叶茶的开展与当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相结合起来,白沙茶作为全国最早的早春茶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白沙县茶企也在挖掘《黎山笔记》中的传统制茶工艺,现在已经复原出海南黑珍珠这一产品。海南茶文化概念的建构离不开海南教育界的教学支持和技能培训。考察第一天,笔者在海南省华侨商业学校参加了海南茶文化座谈会,分析到该校开设了茶与茶文化的相关专业,正在培养一批海南新茶人。座谈开始时该校学生进行了茶艺表演,并在座谈中为参会人员给予茶水服务,展现了该校的教学成果。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开展,教育力量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有助于培养出新一代的文化主体。海南茶文化概念的建构离不开海南茶人的长期耕耘和辛勤付出。考察中笔者接触到以“紫鹃姐姐”徐雪燕、“黎家女儿”付小芳、“五指山茶姐”郑丽娟等为代表的海南领头茶人,努力耕耘海南这片茶的热土,为海南茶行业的整体开展做出了自身的贡献。据徐雪燕女士介绍,她和五指山当地居民签订了合作协议,承包当地的土地种植茶树并且雇佣当地居民管理茶园、采摘茶叶。在徐女士的妙自然茶庄中,她为茶专业的学生给予实习和就业的机会,并且聘用了两位海南本土培养的学生负责日常事务管理。海南茶文化概念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当我们品饮妙自然茶园的紫鹃茶时,背后凝结了海南茶人的劳动与付出,在妙自然茶庄体验过制茶流程之后,考察团成员对这一点都深有体会。
从文化本身来看,现在海南正在打造出成熟的茶文化品牌,同时也在学术学理层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临近考察结束时,笔者参观了海南尚南堂鹧鸪茶的产业流水线和餐饮体验馆,在尚南堂品牌复号人郗志强先生的介绍下,分析到尚南堂鹧鸪茶及背后的新式茶餐饮已经和海口文旅深度结合起来,同时郗总本人也是海口文旅的形象代言人。鹧鸪茶曾登上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成为宴请国内外宾客的高级茶礼。让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当被问及尚南堂的未来开展是否应该出岛、在内陆开设餐饮体验馆时,郗总回答说海南茶文化的开展应该是在地的,尚南堂所需要的是深度挖掘海南当地的文化资源,把握好海南地区的优势条件。同样,海南茶人陈怀中先生也在挖掘海南本地物种的茶饮价值,现在已经开发出斑斓红茶、牛大力茶等调味茶产品。在学术学理层面,以陈德新为代表的海南茶界知识分子对海南茶文化进行了考辨和整理,陈先生于2020年著成《海南茶事》一书,并在多家报刊上发表过海南茶文化的相关文章,有助于海南茶文化在学术上取得新成果。
从文化地方来看,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对海南地区的开展是一大利好,同时也有助于实现海南的“全球在地化”过程。在考察中笔者分析到现在海南茶业的开展方向是“小而美”,考虑到近些年出台的生态保护政策和措施,仅从种植来看,海南茶处于一种“逆开发”的状态,茶叶种植面积总体缩小,同时由于自身的知名度等原因,海南茶在国内市场缺少话语权和影响力。在这一背景下,茶旅结合为海南茶业给予了开展思路。一位业内人士曾提出这样的方案:依托三亚的旅游和贸易优势,促进海南茶叶的销售和海南茶文化的传播,具体来说比如在景区门口设立饮茶摊位,一边吸引游客先尝后买,一边宣传茶叶的功效和背后的文化故事。海南自贸港的建设显然有助于以三亚为代表的旅游贸易城市成为海南茶文化开展的桥头堡。同时,将海南茶文化打造成为一种在地文化,离不开全球化的时代背景,毕竟“全球化”和“在地化”之间是一种双向的过程。海南自贸港的建设,也有助于海南进一步拥抱全球化,并在这一进程之下更好实现自身的“在地化”。
初入茶道哲学领域,此次考察让笔者真切感受到茶道哲学作为应用哲学的分支在回应现实社会提出的重大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在初步分析海南茶历史变迁的基础上自主思考了海南茶文化从“未开化”“本土化”再到“在地化”这样一个演进式的概念建构过程,对努力打造为在地文化的海南茶文化的未来开展也有了底气和信心。
参考文献
[[1]] 段义孚:《空间与地方 经验的视角》,王志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3.
[[2]] 罗兰·罗伯逊:《西方视角下的全球性》,生安锋译,外国文学研究,2002(01):31-36.
[[3]] 陈铭枢总纂:《海南岛志》,曾蹇主编,郑行顺校订,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338.